创星网络[分享知识 传递快乐]
标题:
关于佛珠的数目及意义
[打印本页]
作者:
cryinglily
时间:
2012-8-29 10:44
标题:
关于佛珠的数目及意义
每串佛珠,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,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。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。
7 }/ F. r2 ^, O+ E% h
兹列表如下:
5 z% |) s5 U1 ]. g: }
颗数 出处
! C5 n, S" F" {2 u2 [ I5 D
1080: 《金刚顶瑜珈念珠经》
w6 e9 C/ s0 m6 Z
108: 《木木患子经》、《校量数珠功德经》、《金刚顶瑜珈念珠经》、《陀罗尼集经》、《文殊仪轨经》
# [' w" n. X4 P; a
54: 《校量数珠功德经》、《金刚顶瑜伽念珠经》、《陀罗尼集经》、《文殊仪轨经》
+ ]. r3 K. G/ k
42: 《陀罗尼集经》
& E$ A2 L, [' L0 B3 r
27: 《文殊仪轨经》
! {1 W6 B! |, T1 \" Q
21: 《校量数珠功德经》、《金刚顶瑜珈念珠经》、《文殊仪轨经》
, z' g( I7 t* j' D# w: }6 w: }
18: 《陀罗尼集经》
0 D: m; j) x/ t
14: 《文殊仪轨经》、《校量数珠功德经》
& u6 q: d% O s$ a
===================
, G; j5 M. l/ e; ^' U! T2 K3 {/ ]; D
从上面所列的表格,我们可以看出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,共有九种之多。其实,佛珠有不同的颗数,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,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,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:
8 _& F/ {$ u1 n" d) l2 s2 y1 N
(一)一百零八颗
0 \7 M, [1 @( X1 b/ O
是最为常见的数目,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,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,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。百八烦恼的内容,有多种不同的说法,总的来说,六根各有苦、乐、舍三受,合为十八种;又六根各有好、恶、平三种,合为十八种,计三十六种,再配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,如经中所言:
7 N& Z) G4 B7 e3 o1 C+ Q9 r
诸菩萨问:云何百八?佛言: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,有阴有集,不知为痴,转入意地亦如是,识亦如是,是为意三;见好色中色恶色,不自知著不自知灭,有阴有集,乃至触亦如是;彼经但列六根各六,虽无三世之语,而结云百八,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。……三世三个三十六故,故有百八。
~( I; s, N$ G: u
(二)一千零八十颗
7 m! \7 W* B4 {- w. x$ C7 V7 t5 C
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,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,“十界”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,可分为十个种类:
6 S/ P2 W1 R) h) R
(1)地狱界
1 I6 A6 n' z* x% O, `% [" F; p, W5 {
(2)饿鬼界
2 y! R K$ j) z. c4 }6 Z
(3)畜生界
4 P! g9 J% P9 I# {' S
(4)修罗界
+ e' Z. c" j# C: J/ O! r- j, w3 x
(5)人间界
4 c1 Y# h `, [9 ^2 y
(6)天上界
+ u+ O6 J9 v9 X
(7)声闻界
3 Z) m9 ~) O# Y0 r
(8)缘觉界
! ?- d- a* }: K# |
(9)菩萨界
* \, {2 W" s$ g% C
(10)佛界
/ o+ W! w% f$ D% A( m$ ?6 t
(三)五十四颗
. F( [' N' u2 C: n0 X/ w7 K
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,其中包括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五十阶位,再加上四善根位。分述如下:
$ w2 ]8 M+ l8 t0 F/ V
十信指:
( X7 q9 J! m# `1 _) t' O
(l)信心(2)念心
, w& K( ~: C& } M) B: T3 _% [
(3)精进心(4)慧心
2 C, B7 V7 b/ `2 y: U
(5)定心(6)不退心
6 x4 }# E7 k+ g
(7)护法心(8)回向心
. ~' d& {+ `( s1 Z/ ?
(9)戒心(10)愿心
$ K8 h/ I% m A. E t6 N% e
十住:
7 d9 O$ W' _( w9 v" q
(l)初发心住,(2)治地住,
7 i8 z5 |3 j0 H( I' X& R
(3)修行住,(4)生贵住,
& }9 u0 `' L8 w- G
(5)具足方便住,(6)正心住,
" S& K9 Z/ h5 g7 Z3 r
(7)不退住,(8)童真住,
- H6 q+ ]/ w) P' `) f$ K0 g' e3 n
(9)王子住,(10)灌顶住。
$ k7 L4 `, ]6 t1 @: Y4 `
十行:
2 a7 j/ m- B- d J: p2 l+ t
(1)欢喜行,(2)饶益行,
- L, J; [3 l6 e, T0 M
(3)无恙恨行,(4)无尽行,
, O' l/ M. R" L7 n. E2 v8 h
(5)离痴乱行,(6)善现行,
& M" ], ~" v9 Y6 n5 G' Q6 \
(7)无著行,(8)尊重行,
+ w [/ k0 S: Y* q
(9)善法行,(10)真实行。
' `& u" h' a6 \! q
十回向:
8 C* L) J7 h8 s$ J8 C, o
(1)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,
! A/ S' u8 U g. K( C3 Y+ E
(2)不坏回向,(3)等一切佛回向,
7 E8 b3 w( J" Z$ ]: v5 d
(4)至一切处回向,(5)无尽功德藏回向,
: h' [0 O4 |2 @* G
(6)随顺平等善根回向,
) L. |. M1 D p. N6 J
(7)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,
- T& ?/ U; p/ S" `6 Y. o, m+ \
(8)如相回向,(9)无缚无著解脱回向,
' k: D/ a" d, f' q; T
(10)法界无量回向。
/ r2 V. s% D+ x ^" U3 Z& t5 l4 J; U
十地:
0 [6 U- w* o( O
(l)欢喜地,(2)离垢地,
( {* P8 c3 d) \- y- y i3 e X2 U
(3)发光地,(4)焰慧地,
+ Y+ {8 J% W0 G* O) P1 M
(5)难胜地,(6)现前地,
( v, K* P6 |* `5 S
(7)远行地,(8)不动地,
' Z; \7 u/ O" t8 W
(9)善慧地,(10)法云地。
# L2 _4 W: k- i. ^' z# c& v: j. W
四善根:
1 z+ ^4 u; E1 z" I$ t' e
指见道以前,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,包括:
/ X. v) t9 A+ t7 P& Q
(l)暖位(2)顶位(3)忍位(4)世第一位。
T: Z( P5 S! S) s3 A
(四)四十二颗
6 a! ~9 S# w, g( Y
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,即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和妙觉。已见上文,兹不赘述。
- S! ?/ J) a T. ~# Y! x/ j
等觉:又作等正觉,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,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。如欲详细了解,请参阅(姚秦)鸠摩罗什泽《仁王般若波罗蜜经-受持品》。
: V; W2 P7 Y9 q" ^) W/ L# W6 ^
妙觉: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,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,而得此位。
8 |, c) N. _/ {
(五)三十六颗
6 u9 V% w1 W5 e8 C+ ]8 }: T
无确切的含义,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,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。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,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。
4 M4 l2 ?' r1 K; r
(六)二十七颗
3 g w& b' a: ^
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,即前四向三果的“十八有学”与第四阿罗汉果的“九无学”。
# n5 |8 n y' R0 I/ F/ D# I2 ^
十八有学指:(1)随信行者,(2)随法行者,(3)信解者,(4)见至者,(5)身证者,(6)家家者,(7)一间者,(8)预流向者,(9)预流果者,(l0)一来向者,(l1)一来果者,(12)不还向者,(l3)不还果者,(14)中般者,(15)生般者,(16)有行般者,(17)无行般者,(18)上流般者。
a; U f! L5 s) c
九无学指:(l)退法,(2)思法,(3)护法,(4)安住法,(5)堪达法,(6)不动法,(7)不退法,(8)慧解脱,(9)俱解脱。
2 S# Y" o+ w. ] L' n% f) H
(七)二十一颗
9 T: P7 [1 c) ~! q3 [& @
表示十地,十波罗蜜、佛果二十一个位次,“十地”“五十四颗”一段,“十波罗蜜”见“佛子珠”一段的介绍,兹不赘述。而“佛果”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。
( z! O. c" O6 e. I/ z% |) A4 i
(八)十八颗
) m( e+ H# |1 j; T" H: q3 L5 B3 s
俗称“十八子”,此中所谓“十八”指的是“十八界”,即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
5 ]1 G* Q+ Z+ P( P4 z0 v, y# f
六根:(1)眼界、(2)耳界、(3)鼻界、(4)舌界、(5)身界、(6)意界、
* r# F0 y+ R; L# c) M4 b& T3 O+ {
六尘:(l)色尘、(2)声尘(3)香尘、(4)味尘、(5)触尘(6)法尘
8 p8 d2 e7 ?1 i( J* o; R, _# Y
六识:l)眼识、2)耳识、3)鼻识、4)舌识、5)身识、6)意识。
/ U0 N# c& F( d/ m5 J+ L( H U
(九)十四颗
+ f3 ?* S. M" ^1 t) N) `
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、三世、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,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。
- k# E/ k: k' _4 z; o
十四无畏:
2 `' ~3 y' d; e, u0 v9 C; x
1)使众生返照自性,获得解脱,是为无畏。
. U7 [6 H/ p. d5 ?
2)使众生旋转知见,苟遇火难,火不能烧,是为无畏。
) L# d- N" h" ~' I7 X; a* N' J6 Z
3)使众生旋转观听,虽遇大水所漂,水不能溺,是为无畏。
5 S D* B9 u' P* ^) v1 \
4)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,鬼自灭恶,是为无畏。
; n' Z8 j3 W+ O% _0 E. D7 i% Q; p: n
5)使众生六根消复,临当被害,刀段段折坏,是为无畏。
& L9 ]8 N \0 d* b
6)菩萨明照十方,使众生不受药叉、诸幽冥所害,是为无畏。
2 L" e, k" B* \* z) x( h/ ?
7)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,是为无畏。
5 f- ^3 R+ H/ r9 d! T+ q
8)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,遇贼不受劫,是为无畏。
8 W$ j4 Y+ J1 ~
9)使性多银y者,不生色念,是为无畏。
, \$ C6 ~! k" J" J5 ~
10)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,是为无畏。
( r+ \4 p, J9 j4 ^6 b6 h1 e
11)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,远离痴暗,是为无畏。
% B2 _" U: O( k- Q; U
12)使无子众生,欲求男者,令得生男,是为无畏。
& W+ T9 o0 T& ?; A
13)使无子众生,欲求女者,即得生女,是为无畏。
- ? k0 H" ^* h0 {0 F/ ?
14)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。
. m+ @, M; o2 [6 _# Y
欢迎光临 创星网络[分享知识 传递快乐] (http://bbs.cxweb.com.cn/)
Powered by Discuz! X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