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开启辅助访问
切换到宽版

创星网络[分享知识 传递快乐]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用新浪微博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搞定

搜索
查看: 5519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科举制度

[复制链接]

我玩的应用: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2-8-25 23:37:4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【察举】
2 B" k/ K. l4 s6 Q% @ 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。察举有考察、推举的意思,又叫荐举。由侯国、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、选取人才,推荐给上级或中央,经过试用考核,再任命官职。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、贤良文学、茂才等。《张衡传》:“永元中,举孝廉不行。”《陈情表》:“前太守臣逵,察臣孝廉;后刺史臣荣,举臣秀才。”(汉代避刘秀讳,称秀才为茂才)
# `" @/ c/ i( d+ K! W& A( O  【征辟】: ~' b; E4 _% f% g' A8 p/ t  v
 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。征,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。辟,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,再向朝廷推荐。《张衡传》:“连辟公府,不就。”“安帝雅闻衡善术学,公车特征拜郎中。”; u" `3 I% o% S0 \! z' k% C
  【孝廉】
$ f# R# M6 c4 G" c% K 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。孝廉是孝顺父母、办事廉正的意思。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,互相吹捧,弄虚作假,当时有童谣讽刺:“举秀才,不知书;举孝廉,父别居。”7 K7 v% l$ n3 x5 q4 ~
  【科举】+ H* c3 R3 }+ `
 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科举。从隋代至明清,科举制实行了‘干三百多年。《诗话二则·推敲》“岛(指贾岛)初赴举京师”,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。到明朝,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,共分四级:院试(即童生试)、乡试、会试和殿试,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,以“四书”文句为题,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,解释必须以朱熹《四书集注》为准。, J% H' `8 c7 _4 ~3 k8 p1 x/ g
  【童生试】
5 T. h! a2 b" I4 Z* A  也叫“童试”;明代由提学官主持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,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,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(秀才)资格,方能进入府、州、县学学习,所以又叫入学考试。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“及试,吏呼名至史公”,这里就是指童生试,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(秀才),当时史可法二十岁。《促织》“邑有成名者,操童子业”,“操童子业”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。9 S5 b( a& A4 ]
  【乡试】4 g2 P$ J5 j0 ]8 ~6 b1 r4 O1 w+ L- h
 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(包括京城)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秋闱(闱,考场)。主考官由皇帝委派。考后发布正、副榜,正榜所取的叫举人,第一名叫解(jie)元。
. T- m5 i1 D. B! H) k7 \  【会试】! g: c7 P) C3 _: r$ T7 C
 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,因在春季举行,故又称春闱。考试由礼部主持,皇帝任命正、副总裁,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,录取三百名为贡士,第一名叫会元。0 y, N! v5 a- G
  【殿试】
6 u+ P) U, R+ k) o0 X 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,皇帝在殿廷上,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,以定甲第。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,并不亲自策问。录取分为三甲:一甲三名,赐“进士及第”的称号,第一名称状元(鼎元),第二名称榜眼,第三名称探花;二甲若干名,赐“进士出身”的称号;三甲若干名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的称号。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,一、二、三甲统称进士。
/ z" B  b% ~9 W  【及第】
" q; t  B0 T" _  V% Z 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,应试未中的叫落第、下第。《祭妹文》:“逾三年,予披宫锦还家。”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,这里“披宫锦”即指中进士。《祭妹文》:“大概说长安登科,函使报信迟早云尔。”“登科”是及第的别称,也就是考中进士。" ]% f5 P; I1 a' }
  【进士】8 f2 o& Z, m* @6 E
  参见“殿试”条。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。”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。据统计,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,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。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,如唐代的贺知章、王勃、宋之问、王昌龄、王维、岑参、韩愈、刘禹锡、白居易、柳宗元、杜牧等,宋代的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轼等。考中进士,一甲即授官职,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,学习三年再授官职。
$ `6 ?5 \) f# i  【状元】
% o0 N( H; N  M; K7 P# m4 |2 u6 a  参见“殿试”条。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,又称殿元、鼎元,为科名中最高荣誉。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,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、王维,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。
& j* U2 K6 B) q6 y  【会元】
) T" h% T+ |6 B. l5 [  参见“会试”条。举人参加会试,第一名称会元,其余考中的称贡士。
% y( Z# _, [: c9 E+ p  【解元】
  c. G/ P1 e& v1 m8 s& V  参见“乡试”条。生员(秀才)参加乡试,第一名称解元,其余考中的称举人。
7 g0 k, g1 g, c; y4 `, q+ e% i  【连中三元】
" G/ s( ?2 d9 m  O 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,凡在乡、会、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,被称为“连中三元”。据统计,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。欧阳修《卖油翁》中提到的“陈康肃公尧咨”,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,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。
4 v: R6 H& n1 \' T6 l3 K3 \* L  【鼎甲】9 N" s3 a' p  S5 K
  指殿试一甲三名: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如一鼎之三足,故称鼎甲。状元居鼎甲之首,因而别称鼎元。" h) b5 G5 Y7 n7 G# F
  【贡士】& x; h1 i6 M1 h- Y' N. J% ^
  参见“会试”条。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。# t) L1 r" R7 b+ `
  【举人】) g, J& B4 p" w" Z1 i6 B. y& [
  参见“乡试”条。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。举人可授知县官职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,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,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“是天上的星宿”,而范得了消息,高兴得发了疯。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。
* a) R2 M  M+ ?8 u2 W; v* H4 u  【生员】; b, z9 N1 u7 T! Q; F4 r
  即秀才,参见“童生试”条。通过院试(童试)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。如王安石《伤仲永》“传一乡秀才观之”。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,而称秀才为茂才,《阿Q正传》中称赵少爷“茂才公”,表示讽刺。3 V1 B  d4 l5 c
  【八股文】
" J+ t) |4 U4 e6 Q9 G3 {4 K 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,也叫时文、制义、制艺、时艺、四书文、八比文。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,规定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八个部分组成,每一部分的句数、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。“破题”规定两句,说破题目意义;“承题”三句或四句,承接“破题”加以说明;“起讲”概括全文,是议论的开始;“入手”引入文章主体;从“起股”到“束股”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,尤以“中股”为重心。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,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,共为八股,八股文由此得名。八股文的题目,出自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八股文的内容,不许超出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范围,要模拟圣贤的口气,传达圣贤的思想,考生不得自由发挥。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,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、摧残人才的作用。
. e3 G$ D% ?0 u  【金榜】
2 p8 E) M+ l) X3 k- I$ I 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,揭晓名次的布告,因用黄纸书写,故而称黄甲、金榜。多由皇帝点定,俗称皇榜。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。7 q( X, Y% [3 Q# d
  【同年】& u" J7 N: B3 J1 G6 {  r7 |
 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同年曰:‘君赐不可违也。’”* l$ h$ k+ {2 j' K1 H
  【校】8 [+ _9 \1 a" V0 f( F/ o" R( T8 a
  夏代学校的名称,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、传授书数的场所。
8 t( `. `: A$ C$ K" l+ P  【庠xiang】+ W2 G3 c# e3 ^/ r, y3 G' g! u
 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。《孟子·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。”
  K4 r" w) H& T& k4 m  【序】+ o* x" N% e/ b. v4 f6 [4 V* [% t
  周代学校的名称。《孟子·滕文公》:“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。”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,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。+ p+ T5 R( ~  b, @% V% {
  【国学】
1 T7 C$ u. c3 B 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:国学和乡学。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,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。太学、小学教学内容都是“六艺”(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)为主,小学尤以书、数为主。6 F( T6 t- X" k* C6 ~( ]
  【乡学】
* n' w4 Q! n) i  与国学相对而言,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。- v% {1 z7 i+ z! [2 l$ W
  【稷下学宫】6 S/ I. e' j, ?4 ?$ s
 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,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。当时的儒、法、墨、道、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,他们兴学论战、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,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,是战国时期“百家争鸣”的重要园地。
5 Z) Y" Z1 B8 q* b$ L5 ~  【太学】
. f3 e8 A2 a: u) M, [5 D 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。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,或设国子学(监),或两者同时设立,名称不一,制度也有变化,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,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、国子生。《张衡传》:“因入京师,观太学。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。”
2 X  j- N% r& ]; E+ O  【国子监jian】
, v- Y9 ^, S1 ?  参见“太学”条。汉魏设太学,西晋改称国子学,隋又称国子监,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,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。如明代设“国子监”,而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中则称之为“太学”。
+ y8 T* R  x6 D! X. z  【书院】
/ ^, U5 s, N: `+ ]1 i 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,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、研究学问的场所,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: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、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、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。明代无锡有“东林书院”,曾培养了杨涟、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、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,他们被称为“东林党”。+ g! O" G" T( y
  【学官】
3 e. L6 q7 |4 K4 g2 F" W 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。如祭酒、博士、助教、提学、学政、教授和教习、教谕等。* K; _- G: Z) z$ o  y, b, V7 O
  【祭酒】
- {8 C) B$ V: _4 m9 B+ y 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。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,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。唐代的韩愈、明代的崔铣(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的作者)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。
* T0 ^5 [$ n" n( W2 k  a  【博士】
2 \4 l+ o: ?0 v; d# C$ Y  古为官名,现为学位名称。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、通晓史事的官职,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、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。《三国志·吕蒙传》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!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有司业、博士为之师。”# k4 C7 k! }5 x8 C- _% y
  【司业】
  x' N3 d& _0 x5 ?' ]0 F  S  学官名。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,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,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。( }# R3 a3 h" m3 ?% h
  【学政】% q) u! `  w- A# v7 _# f# D# N
  学官名。“提督学政”的简称,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,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。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。《促织》:“又嘱学使俾入邑庠。”学使即学政的别称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。”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。
: ~! _) `6 u0 D& \: I  【教授】
# g7 y; P6 P) v5 ?: C7 ^  原指传授知识、讲课授业,后成为学官名。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,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。1 S- D: R  |1 S$ v8 G1 ]7 x, E% M" s
  【助教】: j9 {" E& @) w3 @9 [' a, k8 O) [
  学官名。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,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,又称国子助教。# J1 q) Q4 v  o$ V
  【监生】0 y; b$ g% R, v* P0 r
  国子监的学生。或由学政考取,或地方保送,或皇帝特许,后来成为虚名,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。《祝福》中的“四叔”就是“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”,《儒林外史》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。
; ^/ O9 b& z- l. @6 R, @, [  【诸生】7 R/ J2 K0 K, Q- J
 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、州、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。生员有增生、附生、廪生、例生等,统称诸生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“今诸生学于太学”,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。
, f. n, }' U& G! m
; u" K: T2 N1 E* L0 g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创星网络 ( 苏ICP备11027519号|网站地图  

GMT+8, 2025-9-10 12:35 , Processed in 0.095629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