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玩的应用:

|
【爵】8 K8 C1 M: d3 [$ d8 f
即爵位、爵号,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。旧说周代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种爵位,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,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,彭越为梁王,英布为淮南王等;魏曹植曾封为陈王;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;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,多铎为豫亲王,豪格为肃亲王。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,王安石封荆国公,司马光为温国公;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,李文忠封曹国公,刘基封诚意伯,王阳明封新建伯;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,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,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。, T" q+ c; Z: E0 n1 d7 b; A3 C @ J9 ?
【丞相】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,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。有时称相国,常与宰相通称,简称“相”。如《陈涉世家》: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庸人尚羞之,况于将相乎!”《蜀相》: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”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,都督诸路军马。”
; h; ~6 T$ B' h) V2 s 【太师】
" p6 K( w1 I- U9 c' W- g 指两种官职,其一,古代称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“三公”,后多为大官加衔,表示恩宠而无实职,如宋代赵普、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。其二,古代又称太子太师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为“东宫三师”,都是太子的老师,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,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。如《梅花岭记》“颜太师以兵解”,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,故称。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,最后加太子太师衔;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,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。
* A* \) c8 {) ^. T. Y 【太傅】' i4 P4 U9 S' j) \: ^
参见“太师”条。古代“三公”之一。又指“东宫三师”之一,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、梁怀王的老师,故封为太傅。后逐渐成为虚衔,如曾国藩、曾国荃、左宗棠、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。9 ~9 \& J$ r7 |4 }' X( \
【少保】( z5 r* m$ N& H5 C, Y, e* ?
指两种官职,其一,古代称少师、少傅、少保为“三孤”,后逐渐成为虚衔,如《梅花岭记》“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”,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,故称。其二,古代称太子少师、太子少傅、太子少保为“东宫三少”,后也逐渐成为虚衔。* C& O8 I% T4 m) I2 Z
【尚书】# E6 Y( C5 D* i! v6 M
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。隋代始没六部,唐代确定六部为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各部以尚书、侍郎为正副长官。如《张衡传》:“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”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,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,,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。
& w% E* G4 ]% x! c$ Y 【学士】
: g# }$ I2 b3 {/ ~/ F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、编撰诸事的官职。唐以后指翰林学士,成为皇帝的秘书、顾问,参与机要,因而有“内相”之称。明清时承旨、侍读、侍讲、编修、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,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。如《(指南录)后序》“以资政殿学士行”,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;《谭嗣同》“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”,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,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。白居易、欧阳修、苏轼、司马光、沈括、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。
* _% B1 }( n4 B" }+ ? 【上卿】0 w, C! ~$ ]7 u. ]4 \
周代官制,天子及诸侯皆有卿,分上中下三等,最尊贵者谓“上卿”。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廉颇为赵将……拜为上卿。”
: u" F/ W. a0 w 【大将军)) g8 j% A6 }9 Y% N7 K# [
先秦、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。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,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。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。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,战后即废除。《张衡传》“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”,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。
+ p. T/ u9 T3 t# ]* v( G 【参知政事】
; ?7 X3 ?. k8 U3 O6 b) T 又简称“参政”。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,与同平章事、枢密使、框密副使合称“宰执”。宋代范仲淹、欧阳修、王安石都曾任此职。《训俭示康》“参政鲁公为谏官”,“鲁公”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。《谭嗣同》“参预新政者,犹唐宋之参知政事,实宰相之职”。& O) U; j) w" A. v8 s9 j
【军机大臣】
% g! s& t: V! Q4 D8 k2 G- {' m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。任职者无定员,一般由亲王、大学士、尚书、侍郎或京堂兼任,称为军机大臣。军机大臣少则三、四人,多则六、七人,被称为“枢臣”。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、张之洞、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。《谭嗣同》“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”。
) z! V7 ~5 @6 M `7 l 【军机章京】
0 H5 g: D( c5 u& F- u& I 参见“军机大臣”条。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,军机大臣的属官,被称为“小军机”。《谭嗣同》:“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,与杨锐、林旭、刘光第同参预新政。”' n& h/ y* O& R. {1 y
【御史】
& Z& c8 k# \# S# ~5 m 本为史官,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“秦御史前书曰”,“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”。秦以后置御史大夫,职位仅次子丞相,主管弹劾、纠察官员过失诸事。韩愈曾任监察御史,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。再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“公为都御史,与太监某守辽宁”,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。6 j8 ?9 S1 ?/ a& X
【枢密使】+ _& y) B1 D' Y% S
枢密院的长官。唐时由宦官担任,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,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,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,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“枢密”。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。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: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,都督诸路军马。”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。
1 i. C# a: a. a/ F# X# Q 【左徒】# h# X8 Y* `! m. Z1 ?" X: k2 u" T
战国时楚国的官名,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。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、举荐人才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为楚怀王左徒。”
" r7 s8 N; `1 r: l5 Q2 W7 J+ v0 u- n 【太尉】8 e5 l& n% }+ W Z$ y7 x6 m
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。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,汉代称大司马。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我因恶了高太尉,生事陷害,受了一场官司。”高太尉指高俅。6 T! ]# k2 g+ v, l0 I, S& F4 a
【上大夫】5 `0 A- R" n& ?3 B9 x/ c
先秦官名,比卿低一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拜相如为上大夫。”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。
+ P! v- r$ Z7 u 【大夫】
' b R# A* _0 c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,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,如御史大夫、谏议大夫等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上官大夫与之同列,争宠而心害其能。”“上官大夫”,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。“子非三阊大夫欤?”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、屈、景三姓事务的长官。《〈指南录〉后序》:“缙绅、大夫、士萃于左丞相府。”指的便是御史大夫、谏议大夫等。
; |0 ^# o5 F6 @5 p# r9 Q7 f 【士大夫】
, E1 M3 p1 {; I$ s, Q ^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、地位的知识分子。《师说》:“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,故莫能知。”《训俭示康》:“当时士大夫家皆然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。”. R6 R: h# [* W: Q" D( m9 {/ x
【太史】
- f$ g& \' M( [. F) w! w z 西周、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,掌管起草文书、策命诸侯卿大夫、记载史事,兼管典籍、历法、祭祀等事。秦汉以后设太史令,其职掌范围渐小,其地位渐低。司马迁做过太史令。《张衡传》:“顺帝初,再转,复为太史令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贤士大夫者,问卿因之吴公,太史文起文公,孟长姚公也。”文起为翰林院修撰,史官,故称太史。. ]- n- u$ i. S' `. c9 Z
【长史】
! y# u) ]9 |1 i+ T 秦时为丞相属官,如李斯曾任长史,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。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,是幕僚之长。《出师表》:“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。”“长史”指张裔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子瑜者,亮兄瑾也,避乱江东,为孙权长史。”4 p3 A6 o, U/ ^) ]
【侍郎】
" L, s& y' n5 I, G* C5 r6 _1 ~( I 初为宫廷近侍。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。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(中书、门下、尚书)各部长官(尚书)的副职(详见“三省六部”条)。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、兵部、吏部的侍郎。《出师表》“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”,其中董允是侍郎。《谭嗣同》:“八月初—一日,上召见袁世凯,特赏侍郎。”袁世凯为兵部侍郎。& ^8 @: O$ l% ^$ k' r2 [0 {& |
【侍中】) S6 g7 D/ q$ p8 s( w6 X+ ^& X/ i" d
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。因侍从皇帝左右,地位渐高,等级超过侍郎。魏晋以后,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。《出师表》提到的郭攸之、费祎即是侍中。3 ]0 |8 o9 \: m+ e" v6 S4 `; n" W- m
【郎中】: d4 D* J2 ?/ K, C7 q& p
战国时为宫廷侍卫。自唐至清成为尚书、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,分掌各司事务。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诸郎中执兵,皆陈殿下。”此指宫廷侍卫。《张衡传》“公车特征拜郎中”,“郎中”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。
2 F0 |1 B, c1 `; o+ R$ G 【参军】
W9 P6 M% o! d “参谋军务”的简称,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,如《出师表》所说的参军蒋琬。晋以后地位渐低,成为诸王、将军的幕僚,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,《后汉书》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。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,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、华州司功曹参军,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。6 y' G7 c& [% H7 g' W0 N" p: }! I- d# W2 c
【令尹】6 u4 h5 M$ y, X5 v* Q4 \ t
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,相当于丞相,如《屈原列传》:“令尹子兰闻之大怒。”明清时指县长,如《促织》:“天将以酬长厚者,遂使抚臣、令尹并受促织恩荫。” M# |5 j0 [8 L' _4 u2 B! k; j
【尹】# C' d9 ^# Z' r. L
参见“令尹”条。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、右尹,如《鸿门宴》“楚左尹项伯者”,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。又为古代官的通称,如京兆尹、河南尹、州尹、县尹等。·/ P8 Q+ s$ R3 F4 L7 M2 X5 {- Y
【都尉】
q6 D' Y( d' `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涉自立为将军,吴广为都尉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已出,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。”
! u" M% S7 z4 p8 ?0 w( `7 w 【冏卿】0 Q! L( J. N" j) r A+ k7 D
太仆寺卿的别称,掌管皇帝车马、牲畜之事。《五人墓碑记》“贤士大夫者,冏卿因之吴公”’“因之”是吴默的字。
! z' `1 y1 Q4 y0 p7 a, H0 Q 【司马】6 B) r/ [: E; b& i
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。战国时为掌管军政、军赋的副官,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”隋唐时是州郡太守(刺史)的属官,如《琵琶行》:“元和十年,予左迁九江郡司马。”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,位在州郡别驾、长史之下。; o+ p6 D3 ~- P: h3 { d$ O
【节度使】0 h: v! L8 }' M9 v
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,原只设在边境诸州;后内地也遍设,造成割据局面,因此世称“藩镇”。《红楼梦》第四回:“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。”4 t4 b1 ]7 Y) m7 x: p
【经略使】
# G6 n+ K) _7 a3 {$ p8 o9 j 也简称“经略”。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,与都督并置。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。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,官位高于总督。如《梅花岭记》“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”,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,驻扎江宁。8 C Q" l2 i7 v
【刺史】" E3 I2 h2 G. W0 p, d" R) F: { l
原为巡察官名,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,有时称为太守。唐白居易曾任杭州、苏州刺史,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。" }, u G) Y) s* D7 ?3 K
【太守】. [2 Z! Y& M8 F) X8 t
参见“刺史”条。又称“郡守”,州郡最高行政长官。范晔曾任宣城太守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。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直说太守家,有此令郎君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,欲往投之。”; U- I* D; r' Z' o2 ]
【都督】
a6 ?8 v. h$ D5 L7 b 参见“经略使”条。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,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“都督”,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。如《梅花岭记》:“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。”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。
# l" {$ }7 b# z4 y! V 【巡抚】
7 f& R/ _- J" q1 u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。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,地位略次于总督,别称“抚院”、“抚台”、“抚军”。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。”抚吴,即担任吴地的巡抚。
4 h g9 s7 Z* h7 E" ]2 }0 j 【抚军】
$ M# j% z+ Q! k7 L/ A' p l& ?5 | 参见“巡抚”条。《促织》:“乃赏成,献诸抚军。”抚军大悦,以金笼进上。”又称作“抚臣”,如“诏赐抚臣名马衣缎”。
8 v0 d+ G; J& K3 [ 【校尉】
7 O0 M* O/ N: z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。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以鲁肃为赞军校尉。”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。唐以后地位渐低。
+ ]( v8 v/ I$ P0 i 【教头】3 ~" h4 Y3 c6 X7 [0 q
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,《水浒传》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。
, m6 K$ }; h R8 K0 e 【提辖】
1 \2 g3 W5 a) c3 O2 y2 F( L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,主管训练军队、督捕盗贼等事务。如《水浒传》中的鲁提辖鲁智深。% e9 L! ^/ r) k) x1 F; z8 j) w G
【从事】3 H. M; T: `/ O: J, y: L1 ^
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,又称“从事员”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晶其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”
. n7 P% f) ]7 H- f1 z7 a* n3 k 【知府】
5 M1 b7 n0 k- ]1 k# g7 F; \7 ? 即“太守”,又称“知州”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是月丁未,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。”
i2 H" j& R% y7 m& L( J8 | 【县令】
/ o n- E. ^0 i- X7 d' C3 D" n# A 一县的行政长官,又称“知县”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还家十余日,县令遣媒来。”
2 w3 i" `5 v& B+ H( ~5 m' v 【里正】
. T& K- P/ f$ D8 z0 C/ H3 o 古代的乡官,即一里之长。如《促织》:“令以责之里正。”
$ ?$ F# _' T9 K# Z7 {4 E 【里胥】7 A6 x+ u0 e8 K
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。《促织》:“里胥狡黠,假此科敛丁口。”' y0 H6 k; E5 N; _5 G2 ~; p
【三省六部】
% x. ~# B- q. E+ d 三省为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。隋唐时,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,一般中书省管决策,门下省管审议,尚书省管执行,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。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,下有中书侍郎、中书舍人等官职;门下省长官称侍中,下有门下侍郎、给事中等官职;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,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。尚书省下辖六部:吏部(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,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)、户部(管土地户口、赋税财政等)、礼部(管典礼、科举、学校等)、兵部(管军事,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)、刑部(管司法刑狱,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)、工部(管工程营造、屯田水利等)。各部长官称尚书,副职称侍郎,下有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等官职。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,一直延续到清末。
" k! X4 k1 p: i. h5 K2 d 【官职的任免升降】7 z% ?5 Q" `* w; M3 Z
“三省六部”制出现以后,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。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:! c9 V# }; X' j+ p W- V ~ m
(1)拜。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。如《(指南录>后序》中的“于是辞相印不拜”,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,不去就职。! e+ J0 A8 [$ w7 z- y2 Y+ E
(2)除。拜官授职,如“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”(《(指南录>后序)》一句中的“除”,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。
: g" k- ]7 H$ K; [ (3)擢。提升官职,如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先王过举,擢之乎宾客之中,而立之乎群臣之上。”
& V( m! }9 k8 G% @6 J+ [ (4)迁。调动官职,包括升级、降级、平级转调三种情况。为易于区分,人们常在“迁”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,升级叫迁升、迁授、迁叙,降级叫迁削、迁谪、左迁,平级转调叫转迁、迁官、迁调,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。* t* o6 e- T4 x1 D% I2 G1 n3 O' W
(5)谪。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。《岳阳楼记》“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”中的“谪”就是贬官。' Y! ?* d( g: X( ] J0 n1 l* S
(6)黜。“黜”与“罢、免、夺”都是免去官职。如《国语》:“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。”
) J; f7 q! [; Z9 c& z& s (7)去。解除职务,其中有辞职、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。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,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。" M# s: o; ^+ B; d
(8)乞骸骨。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,如《张衡传》:“视事三年,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”
0 |: M+ B. r7 Q& D) @. m
+ J8 I3 w6 e& f& P R4 |
% _0 j5 t/ d \2 W; I7 n& t& k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