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玩的应用:

|
钺作为一种兵器,由青铜铍头、长柄构成,铍头尖锋直刃、扁茎,穿透力很强,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。它出现于春秋时期,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。至于斧钺,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,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,已多用于仪仗、装饰之需,以作为军权的象征。: F4 T& j1 U( V" J0 j+ x+ K' b- i
古代兵器,武术器械之一。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,钺的式样与斧相同,惟较斧为大。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,杆长一尺半。钺杆末端有钻。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,长约六寸。使钺之法合斧、矛、枪三者为一体。其用法除有斧、矛和枪之外,还有刺、拨、点、追四法。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,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,就是一种短双器械。
6 Q9 {+ Z; F% z/ [8 r. k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,也是一种兵器。据考证,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,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、美观的特质,成为象征权力、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,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,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,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。9 g. Y0 {9 d: d/ x
此图是比较精细的作品,钺的柄上铸有各种细密纹饰,同器形一起构成点线面的堆积变化,在统一中又寓以多样,在各样艺术表现手法中追求协调平衡。侧面饰以雕像,活泼而灵秀,同商代盛期流行的那种狰狞恐怖、威严之至的艺术风格已相去甚远。器物中惟一显得庄重威严的是钺身造型,宽大而精密对称的钺身是君王权力的代表,不容半点调笑与马虎,同时也使饰件有所附丽,使各种轻巧的饰物显得轻松而不轻浮,可以为作品增添富有生机的细节结构而不显得浮夸不实。
9 y1 _. ^: i5 Z- ^5 g6 n7 g8 a% L 对钺古代长兵器。杆长一丈,杆两端各有一钺。二钺下端又各有一只小钺与其杆垂直。其主要击法与钺相同。
0 f, t% B R! _' o* ? 两头钺杆长八尺,杆两端均有一钺,其杆两头可用。其主要击发如钺,惟比钺更为灵活多变。
$ z6 B- b5 z- |4 [6 }4 D 铲钺其一端为钺,另一端为铲,故得其名。具有铲钺的功能,其击发与铲、钺相同。' D+ {0 ` l- q0 K3 D
单钺其钺形似月牙铲,柄下端有一三棱形铁钻。' l% j1 }( s* {) u0 D- H
銊为斧之由来,以时代论则为同时,以形式论亦正仿佛;书曰:「王左杖为銊,注銊大斧也。」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,惟銊与斧,如完全相同,何不径名之曰大斧,而必名之为銊,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。銊头较斧大三之一,杆端比斧多一矛头,长约一尺六寸,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;斧杆末端无钻,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;銊则亦如枪杆,末端有三尖之钻,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;至其余之搆造,则完全与斧相同,重量亦仿佛。斧之与銊,亦犹枪之与矛,箭之与弩,形式之不同者,仅毫厘问耳;至其功能,亦不甚判别,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,銊斧可并用也。9 k8 P# K0 |' X' I: F# s" y
钺是斧的一种,但比斧大。
! [4 S; b* ^; e0 Q9 T) h' G 汉刘熙《释名-释兵》:「钺,豁也。所向莫敢当前,豁然破散也。」(释名未见)4 {5 w. X3 N- b& U% e
钺、铖是同一类兵器,脱胎于斧,然而有大小的区别。《尚书-顾命》载:“一人冕执钺,立于西堂。”郑玄注:”钺,大斧也。”说明钺类确有大小之分,两者区别极为显著,大型者是钺,小型者是铖。
8 T8 j- A6 O- v! T* j8 B9 Q4 T 春秋、战国时,钺出土较多,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,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。这是因为刀剑广泛应用在战场,而使笨重的钺退伍了。% P9 D. K8 n* f5 S: l2 y
+ W' [. e- ?( j) H3 l- {' F* i& j( J
|
|